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

本文目录

刘邦成功的三句话

看《史记》,许多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汉高祖刘邦出身破落户,40多岁了还没啥成就,人又懒嘴又馋,他是怎么能够成功的?

还有,刘邦当年手下人才济济,他们有的能文,有的能武,有的文武兼备,这些英雄又怎么能够俯首帖耳,唯他马首是瞻呢?

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图1

其实,这寥寥数语,已经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刘邦正是因为善于整合利用身边的人才资源,并区别对待之,才能最终取得天下。

所以,楚汉战争中,尽管没有一场仗是刘邦指直接指挥的,没有一座城是刘邦直接攻取的,但他只要用对人就够了。

而且,刘邦的用人智慧,对于今天我们如何管理一个组织,如何与其他人协作,也非常具有指导价值。

那么,刘邦是怎么区别利用和对待手下的人才的呢?

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图2

一、患难之交

刘邦起于微末,在自己的家乡本来就有一些布衣之交时的朋友,比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等。

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何汉初有那么多人才出在沛县,其实

这些人与刘邦相似,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身上却都有一些专才,只待被安排在合适的位子上。

而因为他们是最早追随刘邦的人才,与刘邦有着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的革命感情,这也让刘邦可以放心大胆的对他们委以重任。事实证明,这些患难之交是刘邦最为宝贵的人生财富。

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图3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图4

比如,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被刘邦誉为“功臣第一”;曹参是汉初名将,也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宰相;樊哙是刘邦帐下猛将,对其有救命之恩,在“鸿门宴”上他挺身而出,居功甚伟;周勃不仅自己战功赫赫,其后代周亚夫也为稳定汉初的局面立下汗马功劳。二、契约之交

第二类人才,我们称之为“契约之交”。刘邦与这些人才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今天职场上常见的合同关系。

这类人才到刘邦这家公司来工作,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而刘邦使用这些人才,是为了让他们创造业绩,为公司的目标服务。

如果双方目标利益一致,则可以在一个锅里摸勺子;而如果双方无法就利益问题达成一致,那就将走向陌路。

对这些打天下的急需人才,刘邦不太看重他们的品德、修养,而是注重他们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比如陈平、韩信、彭越、英布等等。

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图5

这类人,当然也凭借着自身的实力,成为汉王朝建立的重要基石。

但是,除了6次对刘邦献出奇计而被其深深信任的陈平以外,其他几人都被刘邦所猜忌。

刘邦重用他们,同时也在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一旦这架“天平”失衡,这一类人才也失去了利用价值。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的最终结局都是“狡兔死、走狗烹”。

三、快餐之交

最后一种人才,我们称之为“快餐之交”。人们吃快餐,多是为了一时填饱肚子,没有几个人会仔细回味其中的滋味。

这种人才对刘邦而言,也只是在某一件事情上发生过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与他们长期共事,反而还会起到反噬的作用。在这一类人中,丁公就是典型代表。

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图6

刘邦曾经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逃命过程中,他被项羽的部将丁公遇上。

慌乱之际,刘邦急中生智,对丁公说:“贤人何苦为难贤人?”也许是出于心软,也许是想暗中结好刘邦,丁公竟然放走了刘邦。

几年以后,刘邦夺取天下,丁公就前来投奔他。但让丁公没想到的是,刘邦对这位救命恩人并不感冒,当场命令手下将其斩杀,还告诫全军说:“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忠之人,项羽才丢了天下。”

丁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年对刘邦动了恻隐之心,刘邦现在却成了冬眠后苏醒过来的蛇,对着他就来了一口。

刘邦之所以要当众处斩了丁公,实际上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再利用一下丁公,用救命恩人的生命来一场活生生的警示教育。他要告诉自己的部下,忠诚是何等重要!

而为了要部下的忠诚,刘邦不惜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丁公这一类人才,也被刘邦使用到了一种“极致”。

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图7

综上所述,刘邦的三种用人策略,既有感情成分,但更讲现实主义,对不同的人才,能够区别对待之。这是让他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病重时,为什么主动放弃治疗?

刘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精明,许多事情不按套路出牌,但事后必佩服他地远见卓识。比如起兵之初,势单力薄,为找颗大树依靠,去投奔楚王景驹。但是当走到途中,便得知项梁已灭景驹。如果换作旁人,肯定乱了方寸。因为,如果让项梁知道来意,那么肯定挨揍。所以,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转身逃跑,另作打算。但刘邦却大声下令:攻打景驹!甚至到了城下还装模作样的大呼小叫,让景驹出城受死。

项梁人马一瞧来的是友军,于是放刘邦入城。后来刘邦还从项梁处借来三千人马,一举拿下丰邑,赶走叛徒雍齿,于心中出了一口恶气。当然,转投项梁的好处并不止是报仇雍齿,而是在项梁这颗大树的庇佑下壮大势力。所以当项梁去世,刘邦得以自立门户,西入关中,受封汉王。之后出汉中,杀入关东,同项羽一较高低,问鼎天下。

因此,正是刘邦当初的急中生智,所以才给自己的事业迎来转机,但是这个“急中生智”非一般人能想到。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鸿门宴前夜“策反”项伯、为义帝发丧号令诸侯等等不胜枚举,所以刘邦就像是一个脑筋急转弯高手,别人云山雾罩,他却窗明几净。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汉,刘邦御驾亲征。两军阵前,一支流箭直射刘邦胸口。刘邦疼痛难忍,几乎昏厥。倒不是刘邦娇气,而是这支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的正是当年被项羽射中的旧伤口。所以情况之严重,可想而知。

击溃英布之后,刘邦又回到沛县,同乡亲们畅饮十余日。之后又到鲁国祭祀孔子,然后回京。由于防止伤势恶化,所以一路上都是缓缓而行。回到宫里,吕后请来一名医术精湛的大夫为刘邦治病。医生看过伤势后说可以医治,刘邦却大骂医生一通,然后赐金五十斤,打发走人。

当然,刘邦拒绝吕后请来的医生疗伤并不是坐以待毙,想必一些外敷的创伤药疗法还是用的。只是刘邦又挨了两个多月,便驾崩。那么,刘邦为何宁死也不接受诊治呢?

一、还想多活几天。 那么谁想杀刘邦呢?当然是吕后。因为刘邦出征英布归来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改换太子,故此他又找到太子太傅叔孙通商议。但是叔孙通坚决反对,如果刘邦执意而为,那么他就一头撞死。刘邦见叔孙通态度坚决于是改口说:朕不过开个玩笑而已!但实际上刘邦并没有停止筹划改立太子事宜。因此,吕后迫于压力,于是派二哥吕释之去求张良献计。

结果,张良建议吕释之备厚礼请“商山四皓”下山辅助太子,每日跟在刘盈身后出入朝堂。果然,在一次宴会之上,刘邦发现了刘盈身旁站立的四个鹤发童颜的老者,于是叫到前来交谈。刘邦在得知四位就是鼎鼎大名的博士商山四皓之后,遂与戚夫人合作一曲《鸿鹄歌》,给废立太子事件画上句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刘邦改换太子的想法并不是在出征英布归来才有的,而是先后持续数年,只是刘邦忙于征战,数次暂停,悬而未决。所以,一面是戚夫人喋喋不休地哭闹,一面是吕后在忧心忡忡中煎熬着。结果谁能胜出,只有抢占时间。因此,当刘邦负伤归来后,其实吕后已经有了“终结”刘邦的想法,因为只有让刘邦突显消失,才能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

那么,什么方法最合适呢?当然是在治病上做文章,只要这样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置刘邦于死地。也许有人会怀疑吕后有没有那么心狠,其实只要了解她杀韩信、彭越、及戚夫人的过程就不奇怪了。另外从感情上讲,自刘邦起兵后,他同吕雉便成了形式上的夫妻,所以吕后也无需太过纠结。显然刘邦已经看出了吕后的意图,于是才一番豪言壮语,再赐医生五十斤黄金,以暗示其“见好就收”。

但是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都将吕后“请医治病”的情节写在了最后,同又与负伤回京的过程紧紧衔接在一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吕后请医是在刘邦归来之初,并不是“废立太子”尘埃落定之后。而吕后的“请医事件”,不过是一个补充性的说明。因此,吕后欲除刘邦既有动机,也符合逻辑。刘邦拒绝,在情理之中。

二、刘邦想解脱,但过程是顺天意,非不明不白。 刘邦从前208年起兵,到前201称帝,先后历时仅七年时间,因此也惹得世人一脸的羡慕嫉妒恨。但是,人们光看表面,多忽视了刘邦背后付出的艰辛。且不说起兵之初饱尝寒酸窘迫,四处依附,刀头䟗血之苦,楚汉战争开始后更是数次经历九死一生的残酷考验。而通常一般皇帝登基,从此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拥良妻美妾,尽情享受皇帝的乐趣。但是刘邦没有那个福气。因为称帝之后,异姓诸侯先后反叛朝廷。刘邦只能亲自率兵平叛。因此,刀光剑影,转眼数载,刘邦身心疲惫、心力交瘁,当英布起兵后,再也不愿领兵出征,每日枕着一宦官的腿昏昏欲睡,且拒绝任何人进谏。幸亏妹夫樊哙冒失闯入规劝,刘邦才强打精神去战英布。

消灭英布之后,刘邦顺便回到家乡沛县。面对乡亲们高涨的欢呼,刘邦不顾伤痛,与众人豪饮十几日。显然,当时的刘邦已经对生死释怀。但是当他“欢唱”《大风歌》时,内心又充满了惆怅与凄凉,因才“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而当回想起自己叱咤风云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时,也知足了。归根结底,刘邦更清楚自己伤势之严重程度,想必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如果刘邦服从吕后安排,那么有可能就死得不明不白,故此他才听天由命。

总结:“想多活几天”同“听天由命”并不冲突,反而前者需靠后者来实现。刘邦一生都在驾驭别人,将无数英雄豪杰摆弄于鼓掌之间。所以,刘邦的精明让人望尘莫及。但是,当生命走向最后时刻时,刘邦又用豁达来诠释了自己的无奈。

刘邦病重时,为什么主动放弃治疗?

刘邦伤害跟什么有关

刘邦伤胸反摸脚 童话故事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各地纷纷揭竿起义。一次战斗中,项羽对刘邦说:“喧扰争斗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关系。我希望现在能和你决一胜负,不要为了我们,苦了天下的父子百姓。”

刘邦说:“我宁可斗智,不愿斗力。”

于是刘邦就数说项羽的十条大罪。

项羽大怒,此时弓队的伏兵放冷箭袭击刘邦,刘邦躲闪不及,被射中了胸部。危急时刻,刘邦却强忍疼痛,俯身摸着脚说:“敌人射中我的脚趾。”

当时楚兵强大,汉军弱势,如果直接说伤到胸部,恐怕军队士气会受到影响。果然由于刘邦的急中生智,汉军没有被击败,最终取得了胜利。

足智多谋的人即使在仓猝紧急的情况下遇到危难,他们的智慧也表现得跟平常人不同。

刘邦伤害跟什么有关

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楚汉之争中,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刘邦善于用人,懂得取舍并愿意与他人分享成果。他能够妥善运用萧何、张良、韩信等一众谋士将领,共同为他效力。刘邦不计成本地给予诸侯高官厚禄,以换取他们的忠诚。相比之下,项羽则经常袒护心腹之人,对其他诸侯不以为然,这种做法最终引起了诸侯们的反感。

2. 刘邦在处理天下大事时更懂得权衡和平衡。他在关键时刻能忍耐和耐心等待更好的机会,避免过早地损失关键城市,同时他也不断积蓄力量,寻找机会反击。

3. 刘邦韧性十足,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即使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和失败的打击下,他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4. 刘邦也懂得如何伪装自己以获得成功。例如在被项羽包围的时候,他伪装自己成为一名平民,根据他的外貌判断,项羽并没有相信刘邦就在他旁边的事实。

从楚汉之争中刘邦的胜利,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要学会谦虚谨慎,礼贤下士。一个人的能力是单薄的,但是如果有大家的帮忙就能办得更好。刘邦能成就大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够谦逊待人、积聚人心。

2. 要懂得取舍和分享。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需要做出选择时,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同时也要懂得与他人分享成果,这样才能换来他人的忠诚和共同支持。

3. 要善于权衡和平衡。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感受,善于在各方面进行权衡和平衡,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4. 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人生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只有那些能够在失败中坚持下去、不断努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或询问历史专业人士。

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以上就是关于刘邦中生智启示,刘邦成功的三句话的全部内容,以及刘邦急中生智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原创文章,作者:小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yppr.com/jingyan/104357.html

(0)
上一篇 2023-10-27 下午2:31
下一篇 2023-10-27 下午3: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