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养猪大户狂赚460亿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3%,“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1
猪周期曙光渐现之时,一位“养猪大户”却栽在了黎明之前。6月8日晚间,头部猪企正邦科技自曝因流动资金紧张导致5.42亿元商票逾期,引发了行业热议。
6月9日-10日两天,正邦科技股价跌去11.18%,探底近三年来最低股价。截至6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5.48元/股,市值172亿元,相较于2020年巅峰时期的800亿元市值,已蒸发80%。
2021年,正邦科技全年亏损188亿元,在头部猪企中亏损额居于首位;而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来净利润合计才99亿元,这意味着,其14年盈利在去年“一朝清零”。
此外,正邦科技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还面临近200亿元有息负债。有投资者干脆在投资平台建议,为避免重蹈雏鹰农牧的覆辙,“正邦科技应该提早进入债务重组,保住产能,否则猪’起飞’的时候没钱买饲料”。
而在其内部员工看来,正邦科技也正是栽在了其之前“跃进式”举债扩张之下。“公司近年来力争行业第一,开启野蛮式扩张,许多举措甚至有违现实考虑。最终因为形势误判,导致公司深陷债务危机。”
2021年,除了牧原股份外,另外三家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均录得不同程度亏损。在前述业内人士看来,猪企们的业绩危机想要缓和,“关键还在于猪价何时回温”。
近日,各大生猪养殖上市企业陆续公布2022年5月生猪销售简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及新希望5月份合计出栏生猪396万头,其中仅正邦科技生猪出栏量录得同比下滑55%,其余三家同期出栏量均有所增长。
同期,四家头部生猪养殖企业生猪销售价格虽均略有增长,但仍未能实现盈利。若按照今年5月正邦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公司一季度养殖完全成本(包含生猪养殖、销售过程中发生与承担的所有费用)为20元/公斤计算,公司每卖一头猪亏损5.33元/公斤。而同期牧原股份单头生猪售卖每公斤亏损不足1元。
今年4月时,牧原股份表示,公司养殖完全成本已略低于16元/公斤。温氏股份和新希望今年一季度的养殖完全成本则分别为18元/公斤和18.7元/公斤,其中温氏股份更是提出力争在今年底,将养殖完全成本能控制在16元/公斤左右。相比之下,正邦科技的20元/公斤养殖完全成本距离其他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差距不小。
猪价的持续回温为不少生猪养殖企业带来信心。前不久,新希望明确作出了盈利规划,“今年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基于公司年底养殖完全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且明年没有过多考虑周期上行的基础上,“新希望预计每头猪会有150元以上的基础利润,对于1850万头出栏的’规模大概会有27亿元盈利。”
牧原股份也在今年6月底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中表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稳健,公司将在2021年4026.3万头生猪出栏量基础上,预计新增1000-1600万头左右。同时公司2022年全年屠宰目标1000万头以上。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2
截止今日收盘,正邦科技(002157)报5.7元/股,暴跌7.32%,换手率为5.65%,总市值为179.3亿元。网友在股 吧纷纷表示,“不割肉,陪你ST”、“天雷滚滚”、“一个月工资亏完了”、“一地鸡毛!”。
正邦科技逾期未兑付5.4亿元
6月8日晚,正邦科技发布《部分商业承兑汇票逾期未兑付的公告》称,受猪周期影响,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动资金紧张出现部分商票逾期未兑付的情形,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兑付余额合计约5.4亿元。
公告表示,公司将持续与债权人积极协商,妥善处理相关商票逾期未兑付事项。同时,正邦科技还提醒,公司可能因上述逾期面临诉讼、仲裁等风险。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业绩巨亏188亿元
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3%;实现归母净利润-188.19亿元,上年同期为57.4亿元,未能维持盈利状态。
正邦科技于2022年4月30日披露一季报,报告期内,正邦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8.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33亿元,上年同期为2.1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36.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80%。
收年报问询函
2022年5月24日,深交所向正邦科技下发年报问询函表示,深交所要求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结合报告期账龄超过1年的重要应付账款和重要其他应付款尚未结算的原因,说明公司就相关事项是否存在应计提而未计提的罚息、违约金?是否存在无法按期付息或兑付的风险?
截止我发稿,正邦科技至今未回复。
正邦科技:5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80.83%
正邦科技6月8日晚间公告显示,
5月销售生猪74.97万头(其中仔猪31.24万头,商品猪43.73万头),环比下降18.39%,同比下降54.52%;销售收入7.00亿元,环比下降8.99%,同比下降80.83%。商品猪(扣除仔猪后)销售均价14.67元/公斤,较上月增长18.03%;均重86.58公斤/头,较上月下降0.44%。2022年1-5月,公司累计销售生猪409.44万头,同比下降24.34%;累计销售收入42.50亿元,同比下降71.07%。
“养猪大户”巨亏212亿,超5亿元商票逾期3
6 月 8 日晚间,头部养猪企业正邦科技承认,因为流动资金紧张,5.42 亿元商票逾期。
6 月 9-10 日两天,正邦科技股价跌至近三年最低,跌幅达 11.18%。
截至 6 月 10 日收盘,正邦科技股价 5.48 元 / 股,市值 172 亿元,相较于 2020 年巅峰时期的 800 亿元市值,已蒸发 80%。
财报数据显示,正邦科技 2021 年亏损 188 亿元,在头部猪企中居首,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 24.33 亿元,净资产只剩 6.53 亿元。
15 个月之内,正邦科技的亏损额已合计达到 212 亿元。
而自从 2007 年上市以来,正邦科技 14 年的净利润总和才 99 亿元。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正邦科技还有 200 亿元的有息负债。已有投资者建议尽快债务重组,保住产能。
2019 年 10 月,” 养猪第一股 ” 雏鹰农牧因资金链断裂,数百万生猪饿死,破产退市。
正邦科技将亏损的原因归结为猪价大幅下滑。
因为非洲猪瘟引发的全球猪肉供应紧张,猪价曾连续疯涨 19 个月,直到 2021 年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恢复正常,生猪价格大幅回落。
数据显示,2022 年 6 月第一周,全国生猪价格 8.2 元 / 斤,3 月底以来连续 11 周增长,合计增幅超过 40%。
2021 年,正邦科技销售生猪 1492.67 万头,位列全国第二,但毛利率从 2020 年的 27.4% 下滑至 -45.88%。
是时候,生猪养殖企业在 2021 年几乎全军覆没,温氏股份、新希望分别亏损 134 亿元和 96 亿元,只有牧原股份净赚 69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正邦科技创始人林印孙曾在 2020 年以 320 亿元财富成为江西首富,但到 2022 年缩水至 245 亿元。
生猪成本价格是多少钱
不是。
现下,养猪行业公认的成本控制比较好的规模猪企是牧原股份,2022年二季度牧原股份公布的养殖成本是略低于8元/斤,温氏股份是8.5元/斤,新希望是9元/斤。
目前,业内人士已形成共识,未来养猪行业将进入微利时代,因此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2022年上半年各大猪企们都在成本上“狠”下功夫,温氏就曾表示,养猪成本降幅略超预期,可见养殖端随着行业变化的同时也进入到了“拼成本”的时代。
河南首富排行榜2019养猪
而牧原股份的创始人秦英林,因为牧原股份的高速发展,曾一度登上河南首富的位置。1992年,秦英林和妻子依然辞去公职,开始创业养殖生猪。在夫妻两人的努力经营之下,养殖场的规模连年扩大,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乡民,通过养猪实现了共同富裕。
在经营养殖场的同时,秦英林也一直在学习生猪的养殖技术,将自己的生猪发展成为高端品牌,甚至实现出口,远销海外。2014年,牧原股份成功上市,秦英林的身价也因此大幅上涨。在2014年的胡润富豪榜上,秦英林亿90亿元的身价,成为河南首富。
因此,如今的牧原股份可以说是生猪养猪行业的标杆,该公司的财报自然格外受到瞩目。根据牧原股份发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2018年的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了1101.1万头,相比去年同期涨幅达到了52.1%,并且占到了当年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1.6%左右。
同时,牧原股份全年实现营收133.88亿元,相比全年同期涨幅达到了33.3%。然而,该公司的全年净利润为5.2亿元,相比全年同期降幅达到了78%以上。
那么,在生猪出栏量高出去年一半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公司净利润却遭遇大幅下滑呢?这其实是由于2018年生猪市场行情的持续萎靡,猪价太低,就造成了牧原股份销量上涨,净利润却大幅下滑的异常现象。
如果仔细查看牧原股份的年报,会发现问题比表面上看来的还要严重。该财报中显示,2018年牧原股份在其他收益来源中,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政府补贴一项,金额就高达3.74亿元。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有各种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累计达到了7000万元。
如果除去这些收益,那么牧原股份2018年通过生猪养殖业务产生的收益,只要8000万元左右,生猪养殖的毛利非常低。而在2016年,牧原股份当年的生猪出栏量仅为311万头,但是当年该公司却实现了23.2亿元的全年净利润,因为当时生猪市场的行情十分可观。
到了2017年,牧原股份的全年生猪出栏量上升到了723万头,相比上一年度的出栏量涨幅超过了50%,但是全年净利润也就基本与2016年保持持平。也就说,2017年的生猪价格相比2016年已经出现了不小的下跌。
据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的生猪市场行情,其实拥有一定的周期性,当生猪价格涨到顶点之后,在未来的几年里就会持续下跌,在猪价跌到谷底之后,又会在几年的时间里持续上涨,再次回到高峰。
但是目前国内生猪的饲养周期为六个月,也就是说一年将会有两批生猪出栏,只能顺应当时生猪的市场价格,生猪养殖企业不可能等行情,因为生猪到了成熟期,继续饲养也会带来较高的饲养成本。所以,生猪养殖企业是否赚钱,只能跟着市场行情走,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市场价格较高的时候多养,市场价格较低的时候少养。
但是像牧原股份这样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灵活性。如今,2019年的第一季度即将过去,虽然自3月份以来,国内生猪价格大幅上涨,但是由于1月份和2月份猪价太低,因此牧原股份对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情况也并不乐观。
根据该公司的业绩预告来看,牧原股份在2019年第一季度,或将亏损5.2亿到5.6亿元。具体来看,牧原股份进入2019年以来,累计销售生猪量为202万头,但是商品猪肉的价格创下了 历史 新低,仅为9.6元每公斤。
之所以出现如此低的销售价格,是由于牧原股份所处地河南,以及周边地区的猪价太低,因此牧原股份的商品猪销售价格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即使牧原股份的养殖成本在行业内处于较低的水平,也难挡单季度巨额亏损的局面。
虽然单季度巨额亏损,也难掩牧原股份对2019年全年营收较高的预期。因为从生猪市场价格的周期规律来看,2019年国内的生猪价格将会持续上涨,未来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从3月份国内生猪价格上涨,就已经初现端倪。
猪价跌破成本线怎样破解猪周期
猪价下跌,公司开始亏损了,怎么看都不应该扩大规模,养猪企业是不是脑袋傻了?我觉得并不是,一半是无奈只能扩张,另一半是等下一个周期;为什么这么说呢?
养猪企业上市后,企业就不是一个人的了,所以业绩很重要,规模非常重要,股东们只看到了这个情况,要求发展,所以这个时候亏钱也想着投资,等以后还要赚钱,真正懂养猪的很多人说了并不算,这样就会给公司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如果是资金链条断了,后边就完了;如果坚持了下来,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些;
养猪是一个大行业,永远都会存在,所以大企业要发展,要下个周期赚钱肯定也得一直扩大规模,除非是没钱了;现在看牧原的利润还是不错的,公司放着那么多钱,股东还有公司肯定也想继续投资;而且当时为了打压猪价,上边也给养猪企业下了出栏的目标,所以也得扩大规模来完成了;
上市企业缺钱以后借钱还是很容易的,所以只要专注主业好好做一般都没问题;再有真正的大股东们都在股市赚很多钱,高价的时候卖给散户,股价低的时候又接回来,这样他们优势就很大了;
猪价现在下跌不赚钱,股市下跌是正常的,而且还会继续下跌很多,直到下个周期猪价出现反弹;咱们散户养猪人,淘汰弱残,想办法降低成本,控制好猪别发生非州猪瘟就能熬过去了;
猪价跌破成本线,牧原缩水1300亿,为何还有猪企斥巨资养猪?
要知道牧原是老养殖企业,有丰富的养殖经营管理的经验,他不比去年冲着养猪高额利润和政府的补贴而来的企业,猪肉是国人的主要肉食品,现在有的猪企斥巨资养猪是聪明的做法,这批肥猪什么时间出栏?是在春节前出栏,出栏时间恰好是肥猪价格高的季节,现在新涌入养猪业的新企业亏本惨重,基本没有多少企业能够有胆量和能力斥巨资养猪,养猪企业少了,竞争力减少了,春节猪肉价格就会恢复正常的价格,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这次肥猪价格持续下降,与养殖企业有很大的关系,这些企业不懂养殖业的经验管理,是养猪业的门外汉,不懂就要交学费,门外汉是要交学费的,这些企业没有经营过畜牧业生产,所以都是按照工业生产方式养猪。这些养殖企业一是在不适宜出栏的季节仍然大量养殖出栏肥猪,使市场肥猪长期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肥猪价格持续下跌。养猪人都知道,春节后到端午节前是一年中猪肉消费的淡季,也是一年中猪肉价格最便宜的季节,一般都要控制在这段时间内的肥猪出栏数,尽量减少肥猪的出栏。今年春节后在这段时间内新投资跨界养猪企业争先恐后大量出栏肥猪,造成肥猪在猪肉消费淡季大量出栏上市,形成了肥猪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肥猪价格长期萎靡不振。二是养殖企业人为地增加猪肉消费淡季的猪肉供应量,一些养殖企业在春节后发现市场的肥猪价格持续下降,他们按照工业生产方法囤积可以出栏的肥猪进行继续养殖,渴望在二次育肥期间肥猪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知道大肥猪的出肉量比正常出栏的肥猪多,一般是两头大肥猪的出肉量相当于三头正常出栏肥猪的出肉量,二次育肥使猪肉供大于求,价格就会持续下降。本来春节后就是猪肉的消费淡季,养殖企业的这个不当操作使萎靡不振的猪肉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三是生产没有计划,盲目扩产,盲目竞争导致肥猪的出栏数量大增。四是屠宰企业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对白条猪继续降价,白条猪下降幅度小,导致猪肉的消费量没有增加,销售量不增,出栏肥猪大增,市场上猪肉价长期维持在高价位上,餐饮业被迫维持原来的销售价格,导致猪肉消费量维持不变。
从年初开始,肥猪价格持续下降,早在一个多月前肥猪就已经亏本了,肥猪亏本主要是由于育肥仔猪费用高,一般占肥猪市场成本的40%左右,每斤肥猪的育肥仔猪费用就达到6元左右,如果销售价格低于每斤13元就已经亏本了,仔猪的高费用造成了肥猪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现在养殖企业是严重亏本,这次肥猪价格长期持续下降,养猪人是亏惨了,去年所赚的钱逐渐倒出, 现在国内生猪养殖数量仍然不足,根据统计,现在生猪养殖数量仅恢复到2017年的95%,我国每年生猪的正常递增是5%左右,三年就是要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15%以上,所以按照正常发展速度,缺额在20%左右,因此,国内的生猪生产并没有饱和,与正常发展速度比较,缺口还是大的,到秋季后进入猪肉消费旺季,肥猪供应的缺口就会显示出来,猪肉价格是要上升的。国家只要现在把目前多余的肥猪收购一部分,使市场供需达到平衡,肥猪价格很快就恢复到正常的价位。现在大肥猪存栏量已经大幅度减少,等待出栏的肥猪数量也不多,并且近期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也大幅度减少,这就使得这些国家不得不加大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不仅国外在着急“抢猪肉”,国内也会抓紧趁肥猪价格低的时期冷贮猪肉以供应激。一些养殖企业亏本惨重,有的已经没有能力继续从事于养猪,在这次竞争中将被淘汰出局,从事于原来的产业,热钱将大量撤出养猪业。因此,不要认为现在的肥猪价已经跌破成本线,养猪是不会有人继续养殖的,那你就错了,现在是市场经济,物价有下跌就有上涨,况且常规情况下春节是国内猪肉消费的旺季,价格是会大幅度的提高的,所以投资扩产是理智的做法。
重点原因有以下三点:
1,任何产业,都有自己的周期性,猪价跌破成本线,标志着上一轮谷峰的结束,未来将会有新一轮谷底的缓慢过渡,但最终依然会出现新的一轮行情。
2,生猪产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和粮食产业一样,同样具备着国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2019年2020年,我国政府加大了扶持猪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足以说明国家层面对于生猪产业的重视程度。
3,我国有13亿公民,从最近这几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每年的猪肉缺口大约在20%左右,若以我国近几年的年消费猪肉平均量约5000万吨计算,那么缺口就是1000万吨。那么1000万吨是什么概念?它接近了美国的猪肉年产总量。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猪企其实依然存在着短缺。
硬刚需,况且是一轮一轮的,跌破成本价,会导致本少无支撑的小中养殖场倒闭关场,退出。到时又迎来一波上扬。
答:因为为下一茬打基础,总不能停产,就像农民种地庄稼不收年年种,给大家算一下种地有多少收入。
从种小麦开始犁一亩地50元,肥料120元,自留种子需50元,买种子2块5毛一斤需要80元,浇两遍水也一亩地十跌度电,16元,打三四次边农药大概60元,收割机50元,按一亩地一千斤收,不算人工,算人公还培钱。
所以为啥猪价跌破成本线还要养猪决不能撂挑子
徐话说的好庄稼不收年年种一顿不吃饿得慌
有赚有赔很正常
人们常说十分钟聪明用七分剩下三分留子孙
首先猪企有补贴,抗风险能力强。其次是现在国外又发生了猪瘟疫情,牛疫情,促使很多出口国家正在压缩出口数量,这必然会造成新一轮的肉价上涨。由于前一段时间大肥猪和进口肉的增加,再加上消费的低迷,促使肉价下滑。还有一些游资的炒作进入到生猪和猪肉的正常规律周期,这也搅乱了猪肉的正常市场,所以大型猪企扩张是以备不时之需,防止再一次发生猪飞上天。
牧源是那里的企业,那里的老板
如果我有资本我也会去养猪。因为在今天的饭桌上,猪肉出现的频率已经超出大米了。这就决定有硬性的市场条件。再其次养猪如果在土地,山坡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的饲料来源很广泛,能够控制成本。还有就是养猪可以自繁自养,也降低成本。现在就是要低成本,增加合理的人力,低风险养殖。不要投入大规模的资金。
牧原老总比您懂得更深更多,您这是咸萝卜吃多了[what][what][what]
以上就是关于牧原养猪成本,养猪大户狂赚460亿的全部内容,以及养猪成本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原创文章,作者:小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yppr.com/jingyan/80537.html